近日,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”课程组创新教学模式,将思政课堂搬进红色场馆,让员工在历史现场感悟真理力量。根据课程组的统一安排,桂云凤老师组织同学们走出传统课堂,分成24个学习小组,深入革命纪念馆、烈士陵园、历史遗址等红色教育基地,围绕伟大人物分析、红色文化探访、抗日战争纪念、家史计划等主题开展实地研学,真正实现了“把思政课上在祖国大地上”。
场馆变课堂,文物成教材
在这堂别开生面的“场馆思政课”中,各小组充分发挥红色场馆的教育功能,让珍贵文物成为最生动的教材。同学们在毛泽东故居感受伟人风采,在八七会议会址重温历史转折,在农民运动讲习所体验革命氛围。通过实地参观、现场教学、互动体验等方式,让红色历史从书本走向现实,从文字变为鲜活的教育资源。
在实践展示环节,各小组以“讲、展、演、创”多种形式汇报学习成果。伟大人物分析小组聚焦毛泽东、孙中山等革命先驱,在历史场馆中挖掘先辈的思想力量与时代担当;红色文化探访小组用脚步丈量革命基地,用镜头记录初心使命;抗日战争纪念小组在纪念馆里梳理史料、致敬英烈;家史计划小组从场馆展品中寻找“小家”与“大国”的时代共鸣。
微电影再现历史,场馆故事动人心
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生物科学2401班付雨鑫、冯柯芯、冯欣萌、王灿等同学制作的沉浸式微纪录片《寻迹·初心》。他们将镜头对准红色场馆中的珍贵文物,用青年视角重构历史现场:八七会议会址那张斑驳的会议桌,见证了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;毛泽东旧居中那盏煤油灯,仿佛还在为革命者照亮前路;农讲所里泛黄的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》手稿复刻件,诉说着调查研究的真理追求;学员们训练用的老旧步枪,展现着革命斗争的艰辛历程。
这部微电影最精彩的部分是创新设计的“跨时空对话”:镜头在红色场馆的历史文物与现代校园之间切换,当年轻的共产党人在血与火中探寻真理时,镜头转向今天永利集团的校园,阳光下的青年学子肃立高歌,完成了从“重温历史”到“传承使命”的精神对话。这种将场馆教育与现代表达相结合的方式,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强大的感召力。
创新实践教学,赓续红色血脉
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“场馆里的思政课”创新实践,有效破解了思政教育中的“时空隔膜”问题。通过让员工走进红色场馆,在历史文物前听党史、在革命遗址中悟思想、在纪念馆里担使命,真正实现了思政教育从“平面化”向“立体化”、从“单向灌输”向“双向互动”、从“课堂教学”向“实践体验”的转变。
同学们在红色场馆中不仅用眼睛观看了历史文物,更用心灵触摸到了革命先辈的精神温度。正如参与微电影制作的冯柯芯同学所说:“当我们站在八七会议会址,看着那些历史文物,仿佛能听到革命先辈激烈讨论的声音。这样的思政课让我们真正理解了什么是‘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’。”
“场馆里的思政课”让红色教育基地成为青年学子赓续红色血脉、担当时代使命的精神加油站,也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有益探索。通过这种沉浸式、体验式的教学模式,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”课程真正实现了让历史“活”起来、让精神“传”下去的教育目标。
通讯员:徐薇